抗日剧《归队》开播就翻车!李乃文撑场都没用,俩演员直接把观众送走……
本以为36集抗日剧有李乃文坐镇,怎么也能靠剧情和演技出圈。结果刚追三集,我就被俩演员的表现创飞了——一边全程脸僵如蜡像,喜怒哀乐全靠台词硬撑;另一边挤眉弄眼比表情包还夸张,硬生生把抗日剧演成了“演技翻车现场”。
先说袁姗姗。今年她事业回春,两部剧开机一部播出,本以为《归队》能让她摆脱“戏红人不红”,结果一张脸直接把角色毁了。她演的“兰花儿”是抗联小队唯一女战士,本该是英勇善战、眼里有光的形象,历史上多少女战士的缩影啊!可镜头一怼脸,我傻了——双眼皮宽得能跑马,鼻尖尖得像锥子,嘟嘟唇自带高光,明明是在泥地里躲敌人,愣是演出了刚从美容院出来的精致感。
抗日剧不是秀场啊!
那个年代的女战士,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,哪来的“科技脸”?兰花儿亲眼见母亲被杀害那场戏,她哭得声嘶力竭,眼泪是真的,但脸僵得像戴了面具,情绪全卡在脸上动不了。对比她早年《宫锁珠帘》里的灵动小宫女,现在这张脸,连基本的表情管理都做不到,还谈什么角色感染力?
展开剩余66%如果说袁姗姗是“静态翻车”,那陈靖可就是“动态灾难”。为了演好长期营养不良的抗联战士,他提前晒黑、把牙齿涂黄,头发打结得像鸟窝,造型上是真下功夫了。可一到演戏,全白瞎——分饼那场戏,李乃文演得眼眶发红,他在旁边挤眉弄眼,嘴角还偷偷上扬,不知道的以为在拍喜剧;战友牺牲时,别人哭得揪心,他五官乱飞,像是在跟空气打架。
用力过猛比面瘫更尴尬。
台词说得磕磕巴巴,表情管理比剧情还热闹,观众看得比演员还累。想想他之前演《你好检察官》时,穿制服戴眼镜,沉稳又正气,怎么一到抗日剧就“现原形”了?演技这东西,真不是靠造型就能补的。
最气人的是,剧里老戏骨们明明在拼命托底。李乃文扛着主线,一个眼神就能带出抗联战士的隐忍和坚定;胡军演的队长,糙汉子形象里藏着对战友的温柔,连走路姿势都带着战火磨出来的疲惫感。他们把角色演活了,可镜头切到袁姗姗和陈靖可,瞬间出戏,就像一桌满汉全席里突然摆上两盘速食,格格不入。
老戏骨也带不动的局。
抗日剧的底色是沉重和敬畏,演员的脸和演技,都该为角色服务。兰花儿的信仰、战士的苦难,不是靠“科技脸”或“表情包演技”就能撑起来的。观众看的是历史,是人性,不是演员的自我秀场。
演员的脸,是角色的镜子。
要么就好好磨练演技,要么就别接这种需要沉下心的正剧。毕竟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——谁在认真演戏,谁在敷衍了事,一看便知。
你觉得这剧还有救吗?来评论区唠唠。
声明: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,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,仅供参考。
发布于:贵州省盛达优配官网-股票杠杆炒股-配资中国-炒股票去哪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