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——【·引言·】——»
9月23日,乌克兰政府和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曝光了一件事:一艘属于广西某企业的中国货轮,挂着巴拿马国旗,在九月中旬偷偷绕开常规航道,驶入了俄罗斯占领的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港。
这是西方监测以来,首次发现一艘中国货轮停靠在克里米亚,打破了俄乌冲突三年多来没有中国船舶与克里米亚进行交易的纪录。这艘集装箱货轮,明显是在与克里米亚当局进行商业合作。
——【·西方所炒作的事实真相·】——
这艘在争议中备受关注的货轮叫“恒阳9号”,挂着巴拿马的国旗,实际上归属于中国广西的长海航运公司。它在九月中旬驶入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港。为了证明“铁证如山”,西方媒体展示了光学卫星图、雷达影像、船舶应答器的数据信息,甚至还放出现场照片,把这次靠港说成是“打破三年贸易空白”的重要节点。
稍稍整理一下细节就会发现,所谓的“隐匿方式绕路”根本站不住脚——黑海地区本来就有多条正常的航线,“恒阳9号”的航迹完全符合国际习惯,就只是没有去那些被西方掌控的港口罢了。
更主要的是,俄罗斯早在今年4月就修通了通向克里米亚的新铁路,到了8月,又把别尔江斯克、马里乌波尔等港口对外开放,这些公开消息早就为航运公司提供了合法航行的依据,哪里还用得着说是“秘密”呢?
西方故意避而不谈的是,虽然自2014年以来,克里米亚一直处在争议中,但这里的民生和经济运作从没中断过。俄罗斯多年来一直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,就是为了让克里米亚融入正常的贸易网络,所谓“恒阳9号”的靠港,也就是顺应了这个客观的实际情况。
乌克兰官员把“给俄罗斯输血管道拧开阀门”的说法归咎于某种政治行为,但实际上,这只是在把正常的贸易往来政治化,忽略了航运企业追求高效航线的基本商业原则。
——【·保持公平公正的立场·】——
面对西方和乌克兰的炒作,中国外交部的回应虽然看起来挺平和,但实际上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底线立场。
据乌克兰总统制裁政策专员弗拉迪斯拉夫·弗拉修克转述,中方明确建议“中国的公民和企业最好避免接触乌克兰占领区域”,同时也保证“每个个案都会认真审查并采取相应措施”。这样的声明并不像西方所理解的那样是“让步”,反而体现了中国在中立原则上的巧妙平衡。
得先说清楚,中国一直没有承认克里米亚“并入俄罗斯”的事实,这点从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开始,中国的立场一直都很明确。在联合国安理会对相关决议投票时,中国选择了弃权,既体现了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,也体现出对这段历史和现实背景复杂性的理解。
多年以来,外交部一直强调“在法律和秩序的基础上寻求政治解决”,这次对货轮事件的回应,也不过是坚持这一贯的立场——既不鼓励企业前往有争议地区造成纠纷,也不会盲目接受西方的单方面制裁要求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中方的“提醒”是给出“避免接触”的建议,而不是直接要求“禁止贸易”,这两者之间其实有挺大的区别。
从2014年开始,西方国家对克里米亚展开制裁,冻结资产、禁止技术出口,甚至限制航运,但这些措施本身并未得到国际法的认可。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,中国一直坚持贸易自由化的原则,反对把经贸事务政治化。
——【·争议的核心原因·】——
这次货轮风波表面看似个别事件,其实暗藏着俄乌冲突背景下,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规则的激烈交锋。西方和乌克兰之所以反应那么强烈,主要还是担心其他国家跟着中国的脚步,破坏他们巧妙布置的制裁和封锁体系。
乌克兰驻中国大使馆特意向外交部提出了交涉,弗拉修克还警告说“船只可能会被加入制裁名单”,实质上就是想借此施压中国,确保对俄的制裁措施能继续奏效。
可是,这种打着道德幌子靠政治施压,根本站不住脚。中国和俄罗斯的商务往来,一直都是以互利合作为根底,绝不会拿第三方开刀,更不会触碰军事方面的事。
反过来说,西方随意使用制裁手段,才是真正破坏了国际贸易的规则和老百姓的生活保障。美国带头对俄制裁,搞得欧洲能源供应紧张,世界各地的物价也水涨船高,这和中国坚持“人道主义原则”的立场可谓是针锋相对。
在如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,用政治手段来切断地区间的贸易流通,早就不合时宜了。西方如果非得反过来说中国货轮“打破纪录”,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制裁政策是不是有点不讲理。
盛达优配官网-股票杠杆炒股-配资中国-炒股票去哪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